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单位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机构养老是老人到养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社区等机构进行养老;社区养老则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
有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社区养老吸收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两者的优点,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超过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老年人眼里,或许再高档的养老院都比不上自己的家。《法制日报》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得知,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而是希望在家中由儿女照顾。目前,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占了总体的97%。
但因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目前“421”家庭增多。所谓“421”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人,爸爸、妈妈两人和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由于子女白天都要上班,没有很多时间照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等便应运而生。
据了解,居家养老自由性较高、隐私可以得到保护,现在是大多数老人的第一选择,但是独居老人在家的安全性较低,一旦有恙或发生意外,容易耽误治疗时间。机构养老虽然生活条件较好,但养老院半集体化、生活自由度不高,而且很难保障隐私、成本较高。
社区养老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老人白天可以被送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享受相应服务,晚上可以回到家中休息。在日间照料中心内,有相关的养老设施,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就餐服务、学习培训服务,等等。
“社区养老把养老事业做到了家门口,这样不仅少了离家的乡愁之忧,还多了亲情的陪伴,让人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北京市朝阳区老人牛先生如是说。
因此,有专家认为,居家养老是基础,不仅不能削弱,还要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社区养老是关键,要共建共享,精准聚焦;机构养老是补充,要重点发展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居家、社区、机构三者应融合发展,形成整体。
2019年3月,针对当前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时隔半年,民政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各地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文件发布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江苏省南京市在社区层面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其中包括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便民圈”。
山东省济南市则针对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难、主城区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做好规划基础上,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坚持新建小区开发项目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核实、同步验收,做到“五同步”。二是安排规划部门牵头对主城区2009年以来建成小区全部摸排,准确掌握各区常住人口数据、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和建设等基本情况,对已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建立电子档案。对未建或建设不达标的,明确各类设施配建标准,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
福建省漳州市探索实践“三个一套”模式,即系统构建了一套联审机制,创新建立了一套补偿标准,率先明确了一套产权归属制度。在系统构建联审机制方面,构建了民政部门参与控规、修规、验收全过程的联审联办机制,形成有效制约的闭环流程。在开发项目无法提供养老服务设施方面,采取货币补偿形式,向民政部门缴纳养老用房配套建设费,按照属地原则,专项用于养老用房的购置、修缮、改(扩)建。在明确产权归属方面,明确新建住宅开发建设单位需无偿将配建的养老用房不动产产权移交民政部门,并配合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满足就近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或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相关组织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的养老方式。它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维持自己的生活。
据介绍,社区养老不是居家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是机构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养老服务将会面临许多问题,并成为制约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使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必须对现有的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应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探索新形势下养老服务模式和发展路径。
采访中,《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嵌入式养老模式、互助型养老模式、网络化居家养老等颇受青睐。
据介绍,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可以采用多种运营模式,如政府托底购买服务、社区完善服务功能等,通过日托、助餐等方式,辐射到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
不久前,江苏省南通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长者驿家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打造“社区长者驿家”养老服务模式,将小型养老机构移至社区,让社区长者驿家与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整合设置或邻近设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残送餐、短期托养、喘息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
互助型养老模式则是指居民互相帮扶和慰藉,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建立联系制度,帮助社区内空巢老人结对子,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互助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将生活在社区内、具有专业特长、热心公益活动的健康老人组织起来成立老年互助社,老人们可以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多种场合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助。互助养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朋友和社区邻里的依恋,高效利用和发挥了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
吉林省长春市结合脱贫攻坚,正在打造农村居家养老邻里互助模式,将贫困村建档立卡的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孤寡失独、高龄特困和留守老人列为结对服务对象,由政府为其购买养老服务、村委会负责监督指导、村老年协会组织实施,贫困老人自主选择有服务能力的邻里作为服务人员,双方自愿建立邻里结对互助关系。贫困老人不仅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慰藉。
网络化居家养老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既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建立起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编织起一张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并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的养老网络。
目前,江苏省无锡市已建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联网、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结合物联网、移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成全市智慧养老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五张网”,即精准服务网、高效管理网、安全保障网、健康保健网和社区餐饮网。
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完善养老护理体系
据介绍,未来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将有四个趋势:一是民办、民营将成为主体;二是机构、居家、社区更趋于一体化;三是以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为方向;四是养老和医疗结合更趋紧密。
为此,天津市河东区鼓励龙头型企业、社会组织和机构整合服务力量,实现运营的规模化和连锁化,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对在天津市登记注册,连锁经营4家以上日间照料中心的企业予以一次性的连锁经营扶持奖励。对承包运营照料中心的企业,采取“划片分块”承包运营的方式,每个企业承包运营多个照料中心,让每家企业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降低运营成本,以承包的照料中心为基地,向周围社区辐射。支持落地企业“抱团整合”,合作共赢,在保持企业竞争的同时,积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强强联合的互补作用。
湖北省宜昌市在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城市社区推行“三站合一”,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站联合建设。在农村,推行“两室联建”模式,在村卫生室附近建设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人可就近享受日间照料和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设老年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为了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并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组织编制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大纲,开发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培训包;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重要内容,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中列支。
民政部要求,到2022年底前,全国要确保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切实提升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能力。
养老护理员是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养老护理员队伍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保障,是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既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和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关键措施,也是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带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北京市石景山区针对护理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养老服务中的短板,重点加强养老职业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护理职业队伍培养的“百千万大培训工程”:培训500名左右具有初级以上有职业资格水平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针对1000名左右的养老服务志愿者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报告、论坛;对10000户左右的家庭成员开展失能失智居家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山东省威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连续多年实施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工作,对培训初、中级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学校,按每人1500元和2000元的标准分别予以补助。鼓励各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对设立养老服务专业的高等院校,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且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组织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在护理岗位实际工作满3年的养老护理员按职业等级发放5000元、7000元、10000元的一次性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