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孙利滨:读博士听不懂导师的课,花一年时间打基础,看4000多篇论文,最终研发了华为卫星通话天线

    我天赋不是很好
    刚开始读博时
    听不懂导师的课
    第一年没有进组做科研
    而是大量阅读文献打基础
    图书馆有面专业书墙
    我把大多数读了一遍
    然后再去读导师
    和所有师兄们的毕业论文
    最后再读其他课题组论文
    我把读过的论文
    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
    大概4000到5000篇
    容量有20G

     

    (信息来源:华为心声社区 2024-12-05)孙利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清华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得主、华为天才少年、华为终端天线领域的技术专家。

    27岁这一年,孙利滨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博士期间一直专注于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在与华为的合作项目中应用成果突出;获得“天才少年”offer后,他入职华为,和团队用2年时间完成了“手机卫星通话”这项填补业界研究空白的突破,成为2023年终端BG十大发明之一。

    他担任 IEEE TAP、IEEE AWPL(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等30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多次获得天线领域顶刊 IEEE TAP 颁发的杰出审稿人荣誉,今年还成为期刊副主编,并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然而,光环之下,永远是一个真实的人。让我们让听听他在创新路上的探索和思考。


    图片来源:华为心声社区

    孙利滨,浙江宁海县一名90后,在宁海中学读书时,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2016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本科的他,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原因很简单,大学四年,孙利滨学习成绩、发展素质均排名专业第一,27门专业课程平均分在94分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国家级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1.费时六个月的创意成了敲门砖

    问:你还记得在校时跟华为一起做项目的场景吗?

    孙利滨:在校期间,我在阅读相关论文时发现,5G手机天线的设计当前面临诸多困境,可用空间不断被压缩,又要塞下更多数量的天线,甚至互耦、发射功率、增益的要求也节节攀升。我判断这个方向会有研究前景,就把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我博士的研究课题,导师也把相关的合作项目“托付”给了我,其中就有与华为手机项目组的合作。

    和华为的合作项目要解决多天线间的互耦问题。为攻克这个难题,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摸索,先是自己想idea,然后跟华为的同事交流,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专家挑战、继续反思进而自我否定,然后继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了好久。前前后后6个月,我尝试了几十种方案,终于想出了一个原创的idea——把两个天线看作一个整体,发射一组正交模式的信号,只要把两个模式的阻抗调成一致,无论这两个天线距离多近,也不存在互耦干扰。带着这个初步的设想,我约了华为的接口人,请他在项目组例会上帮我安排一个议题。

    这是2019年的9月,我第一次以学生身份走进全是华为人的会议室。满屋子都是人,20多位相关方向的专家的目光齐刷刷看向我,至今我还能回想起自己有点兴奋又有点忐忑的心情。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想法让专家们眼前一亮,一位专家评价说:“利滨的思路给去耦问题开了天窗,具有创新性。给目前难以解决的多天线去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天线设计中大有用处。”最终,我的研究成果最终被应用到了华为的终端产品中,包括手机、平板、智慧屏、路由器和智选车产品,实现了产品中业界领先的天线设计。这个项目也成为了我加入华为的敲门砖。最终,我顺利通过了华为Fellow王汉阳老师和天线技术专家组的面试。入职后,他成了我的导师,也是我在公司的技术引路人。

    问:对于入选“天才少年”,你怎么看吗?

    孙利滨:经常有人会提起这件事,问我获得“天才少年”的offer是否意外。首先,我肯定不是天才,我没觉得自己有特别优秀的地方。

    我天赋不是很好,刚开始读博时,我甚至完全听不懂导师的课,第一年我没有选择进组做科研,而是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的方式来打基础。图书馆里有一面墙都是专业书,我将其中的大多数都读了一遍,然后再去读导师和所有师兄们的毕业论文,最后再读其他课题组的论文。我把读过的论文都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大概4000到5000篇,容量有20G。

    记得在“天才少年”最后一个面试环节试前,我还失眠了,心里挺紧张,也比较忐忑。收到offer的时候,我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路,除了自己的自律和坚持以外,或许是因为足够幸运,选择了合适的科研方向,遇到了很好的合作项目。而且,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头衔,并不能代表什么,实际上,当我加入公司那一刻起,它就已经不存在了。

    问:加入公司后,你的角色有了什么样的转换?

    孙利滨:回想在学校做项目的时候,我跟华为打交道,也有被问住的时候。

    当时我就觉得,华为人对问题抓得很细,刨根问底,会把技术搞透、推进到能实际落地。后来,我与公司的技术专家交流,发现他们有一套独有的方法和理论,每个人都好像蕴藏着一个知识大宝库。这是我之前在学术界闻所未闻的。

    我的脑海中常常冒出一句话:“这个问题,原来还可以这样解!”崇拜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吸引我迈入产业界的重要原因。进入公司后,我成功完成了转身,在高校合作的项目中,我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变成了问问题的专家之一。我常常会给学生讲一些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约束条件,牵引他们往实际可落地的方向思考,并适时地给学生的方案提出一些质疑,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还会及时对学生的优秀方案加以肯定,希望如之前我接触的项目专家一样,用专业魅力来影响对方,让对方也如我一般,成为公司的“花粉”并加入华为。


    页面: 1 2 3 4